震惊了朝野。这位湖南汉子,年轻时多次参加乡试,未中一官半职,失望之余,便走上一条学以致用的救国济世之道。他一生有幸,遇到了两位知遇之人——陶澍和林则徐。陶澍视大他多岁,但看重左宗棠有经天纬地之大志,经国济世之大才,遂与他结为秦晋之好,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桄,许配给左宗棠为婿。正是从这里开始,在陶澍的引领下,左宗棠开始放飞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与陶澍结识,纯属偶然,与林则徐结识,则是林则徐特意约见的。1849年,林则徐接受道光皇帝的赦令,从新疆回到故里福建,便点名要见左宗棠。当时左宗棠官职卑微,不见经传。但闻名未必皆英雄,他的拳拳报国志,殷殷护国情早已为世人所敬仰,所钦佩,林则徐这般爱才之人岂能不知?
一盏油灯,两杯淡茶,两人侃侃而谈,竟不知黎明将至。从新疆归来,林则徐苦苦找寻可以继承大任之人,今天终于如愿以偿。那晚,如豆的灯光,映红了两代人的报国之心,也照亮了历史的星空。几年后,年逾花甲的林则徐临终托孤,将自己在新疆精心绘制的地图和日志,双手交给了左宗棠。还特意撰写了一副对联相赠: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趋避之。”——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,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!
无风,也无月,“隆、隆”的炮声响过,左宗棠的大军出发了。辘辘战车过后,扬起滚滚沙尘。走在最前面的几名士兵,抬着一口沉重的黑漆棺材。年轻的时候,他饱览群书,经史子集皆有涉猎,班超建功西域、马援裹尸而还,都曾深深激荡过他的心。他曾经梦想,能够如班超马援一般,征战疆场,求取功名,获得皇帝封赏。如今,机会终于来了,他却没有了半点功名利禄之心, “六旬之人,岂能贪功图利?唯国家民族利益而已!”即使战死疆场,又是何等地豪迈,何等荣耀!
兰州的天空昏黄凄凉,山梁光秃孤寂。西征军部队疲惫,粮饷短缺,长途运输艰难,加上以逸待劳的敌军,这样的出征,胜负几何,无人敢言。当时地方势力割据一方,军阀各存私心,拥兵自重,出征新疆,损失的只是自己的势力。胜利了,于己并无多大利益,失败了,后果无法想象?
但左宗棠不同于常人,同林则徐一样,陕甘总督的职位算 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下一页 |